2025年9月23日14時50分,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因颱風樺加沙挾帶豪雨,導致壩頂溢流,6000萬噸水量從海拔2千米高山,向下奔流,沖斷馬太鞍溪橋,夾帶大量泥沙土石淹沒光復街道。造成19人死亡、5人失聯、157人受傷。
很多人疑惑,竟然知道馬太鞍堰塞湖的危機,為何不事先炸湖或抽水。
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指出,馬太鞍溪堰塞湖位於萬榮鄉,因地處偏遠無道路、壩體鬆軟且周邊持續崩塌,並受颱風、豪雨及地震風險影響,導致工程機具難以進場,短期內無法以降挖、爆破或抽水等方式處理。專家多次評估後認為工程手段不可行,目前以強化監測警戒及下游防減災措施為主要應變策略。
洪災源於2025年7月颱風薇帕造成的馬太鞍溪上游大規模崩塌,形成堰塞湖。經數月監測,專家原判斷堰塞湖處於「相對穩定」狀態,但因9月颱風樺加沙豪雨影響,水位急遽上升。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在9/22啟動第二級緊急應變,並提前進行預防性疏散。
根據監測資料,堰塞湖水位高程於14時30分開始呈現下降趨勢。至14時50分發生壩頂溢流,在短短30分鐘內,水位從1141公尺降至1127公尺,差距達14公尺,約有1540萬噸水瞬間湧出,如同6000個奧運泳池水量。
首波洪峰在15時08分抵達馬太鞍溪橋,猛烈的水勢與土石衝擊橋體。不到半小時,堰塞湖水流夾帶泥沙的巨大洪峰,於15時30分左右將馬太鞍溪橋完全沖斷,造成台9線交通中斷。
泥流沿河道迅速下衝,約在16時左右,大量泥水湧入光復市區,造成佛祖街等地區嚴重溢淹災情,部分區域淹水甚至達到一層樓高。
洪水發生後,馬太鞍溪流域的地貌產生明顯變化。透過災前與災後影像的對比,可以更清楚看見洪水所造成的影響範圍與地區變化。
影像中消失的不只是河岸線。當水勢退去,居民走回街道,看見的是被泥水改寫的日常。
災後現場的畫面,記錄了這場洪水如何影響光復鄉的一切——從崩塌、沖刷到逐步復原的過程。
突如其來的暴洪重創花蓮光復鄉,洪水夾帶大量泥流沖斷馬太鞍溪橋,中斷台9線交通,整個城鎮幾乎陷入泥海。據災害統計,造成19人罹難、5人失聯、150多人受傷。洪水一度淹至民宅一層樓高,大水退去仍留下大量淤泥堆積街道和民宅,600萬立方公尺淤泥流入農田,光復國中、光復商工等校建築被泥封,生活與商業活動瞬間停擺。災民面對家園被毀,還有基礎設施中斷困境。
洪災無情,人間有愛。不僅國軍弟兄、警消地方政府緊急馳援,災後20天逾50萬名「鏟子超人」進出光復鄉,展開一場前所未有的民間動員集結,軍官民協力24小時救援、清淤、消毒工作。自發組成的志工團展現台灣人民韌性,這群自發組成的志工團,從醫護和貓狗救護站、到熱心的按摩超人、山貓、重機及清溝超人,乃至犧牲連假的高中生,他們彼此陌生卻有著共同目標:盡一己之力,協助光復居民站起來。中央與地方積極進行治水工程,並規劃房屋修繕與農損補助,為災民提供一站式服務平台,共同重建家園。
這場洪災讓社會對防災體系與政府責任重新嚴肅檢視。早已知堰塞湖潛存危機,卻未見積極作為,不少居民家中甚至接待被預警撤離的親友,最終卻一同遭洪水吞沒。當看到大水襲來,多數人仍未接獲警報,甚至在災後兩個多小時才收到撤離簡訊,凸顯中央與地方政府在防災應變上的嚴重失能。
檢調單位已著手調查公務員是否涉有廢弛職守釀災之責。中央跨部會現正投入救災與重建規劃,民間志工也持續協助災區恢復日常。歷經巨變,不少居民展現台灣人堅毅與樂觀的特質,重整家園、重建生活。尚存的堰塞湖風險仍懸而未決。政府正研擬對策,盼悲劇之後,讓光復仍是可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