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林芳如/台北報導】消失政壇4年的「技轉王」前科技部長陳良基和夫人王素梅一起接受《知新聞》專訪,不為政治鋪路而想讓世人知道「憂鬱症會好的」,他們耗近3年心力得此結論,陳良基坦言當時不太相信。故事得從2019年11月15日兩人經歷生死瞬間說起,時任科技部長的陳良基在16樓官邸陽台拉回要輕生的妻,他邊求救邊懊悔為何把妻逼到這角落,暗自誓言「能拉上來,一輩子沒好也沒關係;能救回來,我願放棄一切。」
陳良基在科技部長任內啟動台灣AI元年、主導成立國家級半導體研究中心,窮洪荒之力成功讓台積電3奈米廠根留台灣,長期為台灣高科技產業盡心力,同事讚他用生命做事,看似勝利組的他,卻在晚年和此生最愛女人遭遇人生最大風暴。
現年68歲陳良基和妻王素梅結婚42年,兩人是成大電機系班對,妻是班上唯一女生,來自有10個手足大家庭,排行第八加上溫順個性,一直是母親的小幫手,陳良基形容妻是堅強能幹溫柔的「yes girl」,總是厚待他人、虧待自己。她同樣一路支撐陳良基,打理家裡大小事務,卻忘了好好照顧自己。
陳良基夫妻倆說話溫柔,舉止互動像有教養的氣質老夫妻,看不出兩人曾經歷一場磨難。陳良基從當部長時,講話就自帶笑容,瞇眼認真模樣誠懇自然,事隔4年談起妻想輕生前2個多月,早已長期失眠,有徵兆卻因他不夠了解憂鬱症而未給予足夠支持,眼眶瞬紅、留下自責淚水。
他說,當時不了解憂鬱症患者大腦生病後會做不到以前會做的事,反而給很多不應該的刺激,例如「這麼簡單,你這樣做就好了,這其實對憂鬱症病人非常不利」。
落淚吐自責感從未消失
翻開妻那年遭憂鬱症纏身寫下的煩惱筆記本,寫著「我非常孤單害怕、心定不下來、空眼看著時光流逝、很累很累、什麼事都提不起勁、還是很累、良基值得有一個適格的伴侶...」陳良基說,回頭翻這本就看出當時妻已在交代(遺言)。
生過這場大病,王素梅此刻已能以憂鬱症康復之友姿態,笑著說出以前的苦,她說:「我的頭腦整個是空的,情緒被固定在一個帶狀的空間,那2年我幾乎不哭不笑,什麼都不能做,根本是個廢人,能力也全喪失了,腦海想不出話題,很怕見到人,就像在流沙裡面,沒人救的話,會一直陷下去。」
陳良基回憶當下,他說:「抓住太太時猶如看到地獄,想起兩人從大一相識、交往、結婚,互相扶持奮鬥40年,如果素梅下去了,對我們倆來說都一輩子結束了,好比身上某些東西不見,我的人生將被抽離。」
陳良基至今仍可清晰地感受16樓的風有多強勁和抓著太太的手有多緊,他說,當時更多的是自責,從岳母手中接過來且承諾要互相照顧一輩子,卻把一個愛唱歌說笑、樂觀的女孩照顧成這樣實在不應該,因此心中祈禱「願意放棄一切救回太太,如果老天爺要用我的生命換取她的健康,我也願意」。
三本笑話大全滑鐵盧
奇蹟救回妻,電機博士陳良基如同主持研究案一般,做起「救妻課表」,任何可能都去嘗試。理工男陳良基為幫妻找回笑容,還到書局買三本笑話大全,結果念了幾則發現妻都聽過,第一個嘗試失敗,接著安排運動,妻不喜歡跑步,就改散步,高爾夫球和羽球打得不順,就把大學常打的桌球排進課表。
王素梅認為先生安排各種活動陪她一起做對病情幫助很大,「如果他不在家,其實我不會自己做,整天癱在沙發上」。陳良基表示,我們花了2年時間,老實講也不知道哪個點觸發康復,應是日積月累把覺得對病情有幫助的項目放進課表中。
睽違兩年靠一支舞笑出來
生病期間遇到疫情三級警戒,夫妻倆照常在家附近山坡散步、打桌球、太極氣功、八段錦,正好舞台劇《人間條件》開放免費線上觀賞,陳良基請太太看完摘要劇情說給他聽,沒想到相隔兩年多,素梅終於能隨著劇情感動得哭出來,隨後又看了日劇《深夜食堂》,故事說得愈來愈完整,甚至主動要求說兩集,相較先前看不了影集或書籍、幾乎不講話是很大進步。
陳良基把照顧太太當成研究計畫,發現可以完整說故事,代表大腦恢復狀況還不錯,想起太太過去喜歡跳排舞,於是提升任務難度,拜託太太教他跳排舞,沒想到自己手忙腳亂的樣子竟讓太太睽違2年笑到蹲在地上,三本笑話大全做不到的事,靠一支舞達成。
陳良基說,「太太有天說夢到自己好了,就感覺病情朝正面走,只是當時太太仍無法像正常人有情緒波動,後來既可以說戲還能感動哭出來,我很高興也預測大概快恢復,所以看到太太笑出來,當下心情如釋重負。」
早點了解憂鬱症會做得更好
「憂鬱症就像是流沙,照顧者如果沒有做對,病人就會不斷走進流沙中間」,陳良基說,「走得愈深就愈難出來,需要花更長時間治療,腦神經受傷時間更長,如果我早點了解憂鬱症,我可以做得更好。」
訪問尾聲,陳良基和妻對坐喝著幸福的紅豆湯,王素梅問陳良基:「我生病時有做菜?那應該很難吃?」陳良基輕聲回:「還可以啦!有得吃都不錯!」
陳良基4年多前來得及拉住妻的手,今才聽得到妻對他說:「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。」兩人正逐步實現當年許下的心願,「總有一天我們可以笑著說出這段痛苦的日子」
帶著使命感出書分享福氣
陳良基坦言,不太願意回想那些驚心動魄時刻,原本不太想出書,因為每次回憶都是折磨,但老天爺給了考驗和機會,「現在每天看著太太在身邊,我無比感激,我沒勇氣再面對第二次,老天爺可能也不會再給我第二次機會」,生死一瞬間我能夠幸運抓住,「如果這是一個福氣,我希望不只是把它握在我們夫妻手中,而是分享給需要的人。」
帶著這份使命感,夫妻倆出書、接受專訪和演講,盼讓更多人了解憂鬱症,分享照顧者經驗。王素梅特別想告訴鬱友,度日如年有輕生念頭是正常的,但絕對不要實行,只要專注過好每一天,就不會覺得好像永遠好不了,吃藥、運動每天慢慢累積,有一天會康復的。陳良基想提醒照顧者,要對康復有絕對信心,但也要有心理準備去面對殘酷現實,因為病情不見得立刻改善,若想說今天照顧,明天就會好,這樣不切實際很容易撐不下去。
陳良基小檔案
年齡 | 68歲 |
---|---|
學歷 | 建國中學、國立成功大學電機系學士、碩博士 |
經歷 |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、台大學術副校長、 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所所長、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、教育部政務次長、科技部部長 |
老年憂鬱難察覺
國民健康署2002年以憂鬱症量表調查2萬多人,結果發現,台灣15歲以上民眾8.9%有中度以上憂鬱,其中5.2%是重度憂鬱,因此推估,台灣15歲以上約有200多萬憂鬱人口,等於每10人就有1人陷入憂鬱。若以年齡區分,65歲以上憂鬱盛行率高達16.7%,等於每6名長者就有1人陷入憂鬱。
近年根據健保署統計,2022年全台有42萬8721人就醫確診憂鬱症,從年齡來看,50歲以上中老年族群有23.4萬多人,佔比高達55%,從性別來看,50歲以上中老年女性確診憂鬱症人數高出男性一倍。
然而,老年憂鬱容易因為4種因素而難察覺,包括誤認為正常老化、不易跟慢性疾病造成身體不適區分、疾病被污名化且患者又情緒表達不能、症狀類似早期失智症。
台北榮總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李正達表示,憂鬱症有2個核心症狀,一是憂鬱情緒、不快樂,二是失去興趣。大家常認為年紀大變得沒這麼樂觀、快樂、個性沉穩,或者行動上沒那麼活潑好動,不再外向會跟人群互動,這些似乎是正常老化一部分,因而影響憂鬱症察覺。
其次,憂鬱症可能以一些不典型的身體化症狀來表現,例如關節痛、下背痛、膝蓋痛,李政達指出,比較麻煩的是年紀大常伴隨很多慢性疾病,身體不舒服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退化性疾病造成,不容易與憂鬱症分辨。
上一世代普遍表達情緒困難
第三,憂鬱症在亞洲社會受到污名化影響,表達自己心情不好會被認為不夠勇敢、抗壓性低,尤其老人那個年代沒有所謂憂鬱情緒,導致表達情緒有困難,稱為「情緒表達不能」。李政達說,有的病人失去樂趣、離群索居、焦慮到一塌糊塗、頭暈、全身不對勁一天到晚跑診所、吃不下睡不好,什麼客觀表現都有了,但問他是否低落情緒,他卻說「沒有」。
李政達指出,老人通常低落情緒部分偵測出來的比例偏低,失去樂趣部分則比例偏高,如果他主觀上不覺得憂鬱,硬是把身體不舒服歸因於生理疾病,這就會讓憂鬱症稍微沒這麼容易判斷出來。
第四,憂鬱症也容易以認知下降來表現,頭腦運作、動作表現變慢,容易先被認為是正常老化或失智症,而比較不會去想到憂鬱症。
聆聽陪伴別下指導棋
「老人嚴重憂鬱的復原速度會比青壯年來得慢」,李正達表示,如果家庭社會網絡支持不足,憂鬱症好起來的機會也沒這麼高,狀態嚴重時病人即便很想努力卻力不從心,家人更要給予支持陪伴,扮演聆聽者角色,講話鼓勵、正向,避免下指導棋,例如不要說「中午了你怎麼還不起床,不運動會更嚴重」,這種話更讓病人站不起來,還覺得家人捅他一刀。
如果家庭支持本來就有問題,李正達建議,可利用日照中心、安養中心、老朋友、參加銀髮族聚會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,或者養寵物,人跟寵物互動程中會產生很多喜樂感和支持,有機會加快痊癒。
※ 珍惜生命,自殺不能解決問題,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;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「1995」、張老師服務專線「1980」或衛福部安心專線「1925」。
報導:林芳如
影片編導:李柏毅、沈君帆
平面、影片攝影:李柏毅、陳卓邦、梁建裕、沈君帆
美術設計:許意𦬕
剪接:李柏毅
監製:吳慧玲